专业和职业,作为名词几乎人人都能理解,也很容易区分,可作为形容词,却很少有人能分得清楚,也更难说清楚。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也试图说说清楚,为什么这两个非名词概念在当今职场非常重要。(这两个词在下文中会频繁出现,请读者注意区分其词性。)
说一个人是否专业或职业,是从两个维度对职场人进行评价。前者说的是此人对执业工具的使用的熟练程度,后者评价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合作性。
工业社会职业门类众多,分工细致,因此专业化是一切工作得以开展的前提。所谓隔行如隔山,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职业转型是不太容易的,一旦在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数年的理论学习,然后又继续多年的职业历练,就基本确定了个人的就业方向甚至社会角色。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有人频繁地进行职业变换,且不说熟悉新的领域需从头学起,投入太大且收效缓慢,就是放弃多年累积的经验和技能,更有多年从业中倾注的心血,普通人在感情上也难以接受。
以制造业为例,我们发现,研发、工艺、财务和IT等强技术类,工作对象以机器或数字为主的工作各岗位之间的壁垒,很难被轻易打破。而行政、人事、采购、销售等弱技术类,工作对象以人际交往为主的工作,在实践中却相对容易在组织内实现岗位切换。而且,学而优则仕,技术类岗位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中途转往管理岗会使得职业前景更为广阔。今天我们不讨论技术岗位话题,而重点探讨管理岗位上的专业度和职业化的关系。
上文提到,职能管理人员在组织内的岗位切换甚至升迁,不太会遇到刚性门槛的阻拦,即员工如果不能在某技术领域有所建树,便到达不了该领域更高的一个阶梯。在实践中,对于从事职能管理方向的人员,只要获得更高级别领导的站台背书,甭管是什么专业背景,在组织内获得职位的不断升迁不是难事,尤其是在职业评价和晋升制度不完善的人治组织内更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不少身居要职的高管,其职业素养却令人担忧,这个情况在内企中非常普遍。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不少企业甚至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管理水平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即作坊式管理的公司却比比皆是。典型的特点是公司日常运营方方面面的事情都离不开老板。
不可否认,第一代创业者中有不少全能型选手。但老板也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处处英明、事事精通,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更是需要通过各职能领域的专业人士(专业)的协同工作(职业)来经营企业。此外,老板一言堂实际上也为精于钻营的投机者创造了机会,在公司内逐渐形成揣摩老板心思、迎合老板喜好者比兢兢业业做事出成绩者更吃得开的情况。于是,大家为趋利避害,纷纷效仿,阿谀奉承、欺下媚上在组织内蔚然成风。相反,原则、方法、流程、制度、体系等都成了应付检查和审核的摆设,或者压根就不需要这些多余的东西。大事小情,大家都习惯于请示老板,老板也乐此不疲。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担责、坚持原则、敢说真话的职业人士,在企业内就没有了立锥之地,最终只有遭到排挤无奈离开公司的命运。
专业,是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职业,即遵守流程、照章办事。前者说的是方法,后者说的是态度。相对而言,方法好学,而态度则难以转变。只要愿意学,假以时日,再复杂的方法和工具都能慢慢掌握,而态度涉及到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在人治的管理模式下,很难通过学习来转变和提升。为什么是这样,下面会继续谈。
专业创造0-1,职业解决1-100。然而,专业化和职业化对于组织来讲,并没有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两者是可以同步建设的。前者解决的是企业发展路上的刚需,后者解决的是发展中的改善性需求。现状是,我们看到民营企业不乏专业人士,而职业素养却很罕见。缺乏契约精神、遇事躲避推诿、敷衍了事,却对领导的话唯命是从等都是缺乏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
欣慰的是,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大部分民营老板对这一点已经有了认识。遗憾的是,对于职业化这三个字,很多企业主对此还没什么认知,或者说还没认识到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虽然老板不是专业人才,但公司却能依靠一群专业的人,经过一番打拼,闯出了一片天空,甚至发展成为行业翘楚。可职业化却是另外一件事。可以说,专业人员成就了民营企业今天,而职业氛围的缺失,阻碍了民营企业走向世界。而且多年打拼下来的江山也会得而复失。民主和法治是当今世界文明的主流,如果我们的企业还用专制和人治的思维,是很难融入世界的。出海声势再大,最终都将铩羽而归。
我们看到那么多曾经叱咤风云的企业因为一件小事很快走向没落,原因就在这里。可是,职业化比专业化更难,因为这是要从老板自身做起,是要把老板的权力关在笼子里,削老板的权,进而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分享权力,也分担责任。如此,企业才有可能建立起持久的竞争优势。一个人再强,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一群人都强,企业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组织内所有人都遵守规范,工作的开展都严格按流程来进行,才是一个公司职业化的开端。在实践中,公司职业化进程会遇到以下困难:
第一、流程建立容易,落地难。因为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更何况旧观念和旧做法往往捆绑着不少人的既得利益。
第二、正是由于流于形式,使得新建立的流程没机会在使用中得到验证并结合公司实际进行持续优化。然后,很多人包括老板在内都觉得按流程办事、规范化操作并不能提高运营效率而放弃制度和体系建设。
第三、职业化要求人们对习惯加以改变。大家知道,个人习惯一旦养成后,是很难改变的,若不是有看得见的收益或可预见到的危机,人们都不倾向于勉强自己去改变习惯路径。再加上高层决心不够,变革遭遇到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职业化需要有制度来保障,制度缺失或者有漏洞,公司治理就只能依赖个人道德。以道德来管理公司,要求人人都是圣人,很不切实际。同时,好的制度会提高人们道德水准,恶的制度让人们道德滑坡。此外,中国有个说法叫法不责众,违法成本太低,守法就成了异类。制度执行不力,或总有人凌驾于制度之上,制度就成了摆设。权力失去了制度的约束和制衡,必然滋生腐败。当前国内企业中官场气日盛,很是令人担忧。
专业是公司硬实力,是产品。职业是公司软实力,是文化。二流公司玩产品,有专业化就够了;一流公司玩文化,呼唤全员的职业化。专业依附个人,职业有赖机制。一个人人都很职业的公司,一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伟大公司。